刺激战场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镜要高悬 > 第363章 送礼是门大学问

第363章 送礼是门大学问

推荐阅读:大唐春此心无垠大唐纨绔公子明朝败家子封侯大时代里的小军阀北雄明朝那些事儿武极天下乌合之众穿越清末当土匪吕布的人生模拟器小白杨重生之抗日风云终极科技帝国穿越魔皇武尊明朝伪君子大秦工程兵晚唐浮生千秋

因为军费不够了,朝廷想再次征饷。

当时廷议上的数目报出来还不算多。

宣府,大同,山西,蓟州等各地需征饷两百万两,

辽东一地需征饷三百万两,皮岛东江镇需二十万两。

全国加起来征饷五百多万吧。

听起来好像很多,实际上没多少。

咱们打个比方,崇祯四年(1631)朝廷就派银667万两,比这次还多。

当时是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0.012两),派银667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外,实征522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740.8298万两。

崇祯四年辽饷最高时,一年也就是667万两;分摊在每亩地上,一亩地也就多收0.012两的银子,增收1.2%。按当时的物价折算,也就是相当于每亩需要多缴3斤米。

崇祯四年后,尽管明庭已到最后的疯狂,但三饷全算,分摊在每亩地上,也就三分银子(0.03两银子)。

这笔银子,按当时的物价算,最多也就能买五六斤米。虽然那时候粮食产量低,但按理说,一亩地多收五、六斤米的税,并不会让老百姓感觉难以活下去。问题是,在当时,他就是可以让老百姓难以活下去的,原因就是执行政策的人。

一亩地,本来只需要纳0.012两银子,最后为什么会变成纳银十两呢?原因很简单,无非是因为,在收税的过程中,经手的官员,并没有按朝廷的政策办事。

有钱有势的人,都能想办法逃避这种税收,最后相关的税收,就都落在了底层百姓身上。更主要的是,还有既得利益者借机大发国难财。

最后的结果就是,朝廷开始仅向一亩地多收0.009两银子(9厘银子),后来涨成0.012两银子(一分二厘),最多时也不过0.03两银子。

但是,到了老百姓的头上,就有可能翻十倍(成为0.12两银子),甚至百倍(成为1.2两银子),更有甚者,是翻几百倍(成为好几两银子)。

在这种背景下,最后就出现了一种怪事,“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也就是说,买一亩田的价值才七八两银子,而种一亩田却要缴纳税银十两。慢慢地,种田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田地荒芜,流民越来越多。

有人显然是知道这里面的道道的,劝说朝廷谨慎征饷。

但户部有官员向崇祯道,咱们一亩田才征0.03两银子,也就够买几斤米,每亩田多收几斤米,这多吗?

崇祯一听,有道理啊,听起来好像要征几百万,分摊到每亩田,才几斤米,这必须得征,崇祯还想多征一点呢,你们每亩田多征十斤米都可以嘛。

这时有温体仁说话了,说东江镇囤田建堡,种了大量良田,当纳入点数征饷。

意思是,数清楚东江有多少亩田,然后也征饷。

崇祯转头问骆养性,可有其事?

骆养性马上道,旅顺和皮岛,还有金复州,都被丁毅囤了很多田。

于是,朝廷也不派人去现场实核,仅凭骆养性和温体仁一句话,核东江镇为三十万亩田,每亩征0.03

明镜要高悬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文网址:http://mingjingyaogaoxuan.cijixs.com/44386321.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cijixs.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