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推荐阅读:江湖有鱼纯阳剑尊武林旧事邪王嗜宠鬼医狂妃叶氏修仙录庶女生存手册修真界败类洪荒风行者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我欲封天天刹星魔大奉打更人和尚凶猛一念永恒人道大圣寻秦记御心香帅丹皇剑帝宠妃最强反套路系统

社会的灭族大罪。

豫州是叛乱发动的特别区, 越王李贞在这里组织军队, 攻陷县城、私授官衔,涉及的人太多,情况复杂。武则天就派军审理罪案闻名当时的文昌左丞狄仁杰任豫州刺史,去办理豫州的平乱善后事宜。

狄仁杰到了豫州,地方已据律治越王李贞的党羽达六七百家,抓到监狱的五千多人,司刑者正在准备一一杀戮。狄仁杰是通晓唐法的,这样办理也没有错,但他也知道,真正的叛乱死党只是少数,这么多人都是被牵连进去的,都不拥护叛乱,而罪魁祸首越王李贞父子都已死了,杀这么多人只能造成仇恨。所以,他接理案子后便给武则天写了个密奏,让部下送给了太后。武则天打开密奏,上面是这么样写的:“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道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乘陛下仁血之旨。”就是说,这些被判有极刑、灭族罪者都是无辜受牵连者,如果臣把他们如何受牵连、造成诖误奏明了,就等于替他们鸣冤。可是如果臣明知他们和案情无关,又不说话,全把他们都杀了,这实在又违反了陛下仁恤爱民的旨意。”武则天是何等英明,她哪里是听了一两句好话就沾沾自喜,放弃原则和初衷的人呢?所以,《资治通鉴》用狄仁杰密奏给武则天戴上个“仁恤”花帽,就让她一高兴,全部敕免了罪犯,那个就太瞧不起武则天了

实际上,武则天的想法和狄仁杰是一致的,李贞父子叛乱不得人心,既然已自寻了死路,也不想牵连太多。所以,她立即同意了狄仁杰的密奏意见,把犯人都流放到丰州(今内蒙河套地)戍边。如果这些人在必杀之列,狄仁伙那句话是改变不了武则天的主意的。

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些被敕免死刑,流放河套,途经宁州,狄仁伙曾做过宁州刺史,那里有当地人为他树的德政碑。宁州百姓见到这么多被流放的人,便说:“是我们的狄使君让你们活下来的吧?”就引他们到碑前设斋三天。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也是封建社会颂扬的好官、清官,和后来的包文正一样,被传奇化了。既然被故事化,是否有这些故事就难说了。当然,清官总比贪官好;但清官也是官。封建社会的舆论,往往制造一些清官让人民拥护,也是一种统治策略呢。比如,当时的六七百户,五千多人,是倾家被押去河套的。他们一路遥远被赶过去,到边关后去服苦役,其后果又能比一刀斩死好多少呢?这样的痛苦折磨、折磨而死等着他们,还有什么值得到狄仁杰的“德政碑”前“设斋三日而后行”的呢哎可怜的封建社会的百姓啊,当官的留点临时的“甜头”,就叩头“设斋三日”,可怜啊

当然,像狄仁杰这样的官毕竟在众官里凤毛麟角。当时,节制讨伐叛乱诸军的元帅张光辅还在豫州驻扎。将士们不断向地方勒索,提出各种无理要求,狄仁杰不理睬他们。张光辅见状大怒,向狄仁杰说:“你一个州将怎么敢轻视我这个元帅”狄仁杰回答:“乱河南者,只是一个越王李贞。今天一个李贞死了,却有一个万个李贞出现”张光辅问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您率领三十万大军,要杀的只有一个越王李贞,而城中闻官军至,出城投降的把城的四面都踩出路来,而您却纵将士暴掠,杀已投降的人邀功,血流遍野,这不是一万个李贞又能是什么?我恨无尚方宝剑斩杀你,如果有,杀了你之后我因此而死地视死如归”张光辅见他大义凛然,只好无言而归。不久,张光辅上奏狄仁杰对他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一带)刺史。

当武则天召宗室赴洛阳参加洛水受“宝图”大典时,甲州刺史东莞公李融派人问东都受典的情况,传来的消息说:“来就得死”李融乃称病未赴。越王李贞起兵后,派人来约他一起叛乱。仓促间不仅未能响应李贞,还被逼无奈把李贞派去的使者交给了衙门。因此,被加了一个右赞善大夫的官衔。没过几天,他和李贞等王互约叛乱的事被人揭发出来,他在同年十月的一天被处死,家产被抄,全家人都被收为官奴。

济州刺史薛顗、其弟薛绪、薛弟驸马都尉薛绍,都曾与琅琊王李冲通谋。他们闻说李冲起兵,也都招募兵马、打造兵器,准备参加叛乱。等到李冲失败,他们又杀死济州录事参军高纂灭口。同年十一月,他们的事情败露,薛顗和薛绪被处死,薛绍因为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才被免除死刑,打了一百杖投入监狱,饿死于狱中。薛绍是武则天的唯一女婿,如此结局,也是见参与叛乱刑法之重,武则天对亲属也概不留情。!

本文网址:http://qingxudaodetianzun.cijixs.com/1695754.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cijixs.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